溶瘤病毒疗法打开晚期肝癌治疗新局面
肝细胞癌是全球范围内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后易复发,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8%左右。肝癌早期的常见症状为腹痛、乏力、体重下降等,由于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手术切除的黄金时间。
晚期肝癌的治疗尤为棘手,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轮治疗后的耐药问题突出,导致许多患者面临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不佳的困境。因此,开发全新的治疗策略,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经过免疫药物、靶向药物等多轮药物治疗,肝癌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不仅使癌细胞挣脱药物的“束缚”,重获生长动力,导致病患的肝功能进一步衰竭,还可能引发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只有一线和二线,三线治疗尚无标准方案,这意味着一旦患者对现有药物产生耐药性,就可能陷入‘无药可医’的困境。”梁廷波介绍,这就急需一种新型机制的药物来对抗肝癌。
溶瘤病毒是一类用于免疫疗法的“抗癌特工”。作为抗癌届的“新星”,经过基因修饰安装上癌细胞“定向GPS”,再接入一些外源性“助手”,它就可以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同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使得这些病毒产生全身性的抗肿瘤效应。
“溶瘤病毒可携带并表达丰富的外源性基因,通过增强免疫活化,抑制免疫逃逸,从而杀灭更多的癌细胞。”沈艺南介绍,受此启发,团队开始挖掘溶瘤病毒在肝癌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多年以来,梁廷波团队致力于搭建并逐步扩大溶瘤病毒创新转化平台,整合研究与临床资源,推动溶瘤病毒的基础科研、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针对复发难治性肝癌,团队首次将溶瘤病毒疗法应用于三线肝癌患者的治疗,设计开发了一种携带多免疫刺激因子的新型溶瘤病毒VG161,并取得了极佳的疗效。
该病毒通过表达IL-12和IL-15,有效激活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反应,同时表达免疫检查点阻断肽,不仅激活了系统性抗肿瘤免疫,还逆转了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并被国家药监局认定为“突破性疗法”。
“目前以表达多个免疫刺激因子为特点的新一代溶瘤病毒正不断涌现,有可能成为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之后的另一重大突破,而VG161就是其中代表。”梁廷波说,肿瘤免疫疗法是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溶瘤病毒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正常组织影响小,对晚期肿瘤仍有效,理论上可防复发,患者有望获得最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