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徐小林团队Lancet Healthy Longevity发文解析全球中老年人“身-心-脑共病”罹患现状及区域、人群不平等性
《柳叶刀-老龄健康》(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杂志以专题文章(feature article)报道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小林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较早明确提出“躯体-心理-认知退行性共病”(身-心-脑共病)这一重要的共病模式,研究发现,全球33个主要国家50%以上中老年人群患“身-心-脑共病”,并存在区域、人群不平等性。研究提示,在共病“大流行”当下,制定和完善共病预防-诊疗-干预-管理指南和策略刻不容缓,特别是区域发展较为落后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
徐小林研究员团队倪于捷和周亚冠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小林为通讯作者。共同合作者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脑科学院Mika Kivimäki院士,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蔡瑛研究员,美国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odrigo M Carrillo-Larco研究员,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欣研究员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Xiaochen Dai研究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展,老年人群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愈发普遍,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也称为共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医疗卫生系统的重大挑战。《“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也明确提出,“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
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负担较重的躯体性疾病已经引起足够重视,而老年人的抑郁、失智症等心理性和认知退行性疾病常被忽视。既往研究已有报道躯体性、心理性和认知退行性疾病之间的互作关系,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以及刻画“躯体-心理-认知退行性共病”(身-心-脑共病)这一重要的共病模式及其全球区域及人群的异质性分布。
本研究汇总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欧洲、韩国、墨西哥和印度等33个国家的人群研究大数据。在区域水平,按照联合国标准,这些国家被划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在人群水平,按照教育程度和家庭财富,参与者社会经济地位被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身-心-脑共病”被定义为:1.仅患躯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肺疾病、心脏病、脑卒中、风湿病);2. 仅患心理疾病(抑郁);3. 仅患认知障碍;4. 躯体-心理共病;5. 躯体-认知共病;6. 心理-认知共病;7. 躯体-心理-认知共病;8. 无疾病(对照组)。多因素模型被用于评估不同收入类型的国家中社会经济因素与“身-心-脑共病”的关联。
在纳入的167,376名参与者中,43.0%来自高收入国家, 18.4%来自中高收入国家, 38.6%来自中低收入国家。研究发现,在美国等高收入国家83%的参与者患有一种及以上“身-心-脑”疾病,在中国等中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达到80%。共病的患病率在三类国家中分别为24.5%、33.9%和8.1%。
按区域发展水平描述“身-心-脑共病”的分布情况。
高收入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欧洲国家(除了保加利亚)和韩国;
中高收入国家包括中国、墨西哥和保加利亚;
中低收入国家是印度。
圆圈的大小反映了每个国家类型中躯体、心理和认知疾病的患病率。
在高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中,相对于教育程度高或家庭财富较丰裕的人群,教育程度较低或家庭财富较少的人更容易患上“身-心-脑”疾病及共病。在中低收入国家印度,教育和家庭财富与躯体和心理疾病同时发生的关联不太明显,与只患有躯体疾病的情况则呈现相反的关联。
研究进一步使用了社会经济地位评分。这个评分同时考虑了教育程度和家庭财富水平两个因素。我们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同时患有“身-心-脑共病”的可能性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高出了10倍以上:在高收入国家中为 12·36倍, 在中高收入国家中为23·84倍,在中低收入国家印度为11·45倍。
同时,教育程度和家庭财富水平都较低的人患有身-心-脑共病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在高收入国家中,这种情况的概率为21.21倍,在中高收入国家中为37.07倍,在中低收入国家印度为54.96倍。
基于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总财富与“身-心-脑共病”的关联。
从白色到红色的渐变中颜色越深表示相应结果的几率越高。从白色到绿色的渐变中颜色越深表示相应结果的几率越低。
这项包含中国的多国研究,在国际上较早明确提出“身-心-脑共病”这一重要的共病模式,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更容易同时患有躯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健康问题,患病的可能性是高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10倍以上。
研究结果提示,需要采取公平的医疗和慢病管理政策,保护经济和教育资源受限的中老年群体,在人民健康层面推动共同富裕,减轻全球疾病负担,努力实现联合国制定的促进健康平等的目标。
原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hl/article/PIIS2666-7568(23)00195-2/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