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站  |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团队荣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2日 9:02 来源:医学院
打印 | 关闭
阅读次数:1661
从刚刚公布的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信息中获悉,由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领衔的神经内外科脑血管团队研究课题《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诊治策略研究》,荣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这也是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中神经内外科获得的最高奖项和唯一一个二等奖。
脑卒中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已是当今我国第一位死因。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为200~250万,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之中,造成的直接经济费用高达400多亿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为脑卒中病理机制不甚明了,影像学评估手段有限,内外科治疗均不够规范,造成脑卒中的疗效欠佳。本项目探索炎症、凋亡及自噬等在脑卒中后病理损伤中的作用,以寻找源性神经保护方法;制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缺血急性溶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及基于影像学的脑出血(ICH)个体化微创治疗等方法,以期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本项目结合病理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探索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保护新机制。在国际上率先阐明炎症小体在SAH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提示先天性免疫是干预SAH的新靶点;明确SAH后自噬反应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率先利用新型影像序列研究颅内微出血,证实多发微出血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内在机制之一。2、研究外源性神经保护药物,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在国际上首次阐明P2X7受体阻断剂能够缓解SAH后细胞外ATP引发的凋亡;揭示氢气通过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减轻SAH后血管痉挛和细胞凋亡;率先发现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脑缺血,其机制为增加梗死区域葡萄糖利用。3、制定并完善了脑卒中规范化诊治流程、微创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国内率先推出并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SAH规范化诊治流程,由经过资质审核的医生开展脑血管介入工作,保证了治疗质量;对ICH患者实施个体化微创治疗;制定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溶栓和取栓治疗的规范化诊治流程,首创时间追踪模式,增加溶栓比例,持续缩短入院至溶栓时间,推动溶栓工作的开展。
以上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ology》、《Stroke》及《Critical Care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期刊,20篇代表性论文已被引用241次。研究成果已在国内10余家主要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大医院推广应用,改善了8856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缩短了住院时间。实用性强,成果转化度高,效果满意,体现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消息来自:浙二神外周刊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