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9

2020.12.25 · 医学院

五、浙江大学医学院
  1998年9月15日 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8年11月 李继承教授主持的“人体腹膜间皮细胞的分型及其超微结构研究”获浙江省教育厅奖一等奖。
  1999年1月 阮冰教授主持的“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获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1月 吴育连教授主持的“非同位素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研究人类胰腺癌的KI-67基”项目获浙江省教育厅奖一等奖。
  1999年2月 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7月 组建成立医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陈宜张教授为医学院院长;任命李鲁为常务副院长;余海、郑树森、方理本、方平楚、姚耿东、张苏展为副院长。同时任命李鲁兼医学院党委书记、徐亮、赵金秀为副书记。
  1999年8月18日 附属口腔医院暨浙江省口腔医院成立。
  1999年9月 对医学专业进行调整,原7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减为4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1999年9月 增加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
  1999年9月 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的培养。
  1999年9月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成立。
  1999年10月 余应年教授获得九九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12月 阮冰教授主持的“戊型肝炎的病原消长规律和血清抗体应答”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魏尔清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0年张苏展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0年2月23日,陈宜张院士捐资成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每年捐资一万元奖励2位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
  2000年5月 郑树森教授主持的“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5月 黄丽丽等主持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机理研究”项目获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0年6月26日 李继承教授主持的“人体腹膜淋巴孔的发现及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实验中的应用” 获浙江省教育厅奖一等奖
  2000年9月 临床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普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共招收学生365名。
  2000年10月 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SMM)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首批授权试点单位(MPA)。
  2000年12月20日 李继承教授主持的“人体腹膜淋巴孔的发现及其药物调控和中医治疗腹水机理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1年1月传染病学科被评选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2001年3月 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成立。
  2001年7月 王建莉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及其在抗移植排斥中的应用”。
  2001年9月 彭淑牖教授“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9月李兰娟教授主持的“重型肝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11月 学校对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姒健敏任常务副院长,李鲁(兼)、黄荷凤、陈智、郑树森(兼)、张苏展(兼)、何超(兼)任副院长。
  2001年11月26日 李兰娟教授主持的“重型肝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获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

2001年12月19日 彭淑牖教授“刮吸手术解剖法的建立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研制”项目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1年12月 郑树森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单位之一。

2001年胡讯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01年,姜槐教授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2002年1月 增补罗建红为医学院副院长。6月18日学校党委决定:陈智任中共浙江大学医学院委员会委员、书记。
  2002年7月 王建莉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趋化因子MIP-2?及受体CCR-II 1的功能及其机理研究”。
  2002年7月 王建莉、郑树森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002年7月 罗建红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973项目“活细胞单分子实时视见研究”课题。
  2002年8月 经卫生部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更名为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2002年9月 姜槐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磁场对细胞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制以及对其干预和应用”。
  2002年9月 口腔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改招口腔医学专业七年制(医学硕士)。
  2002年9月 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外科学(普外)、内科学(血液病)、肿瘤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口腔临床医学等被批准为浙江省第四批重点学科;眼科学、免疫学被批准为浙江省第四批重点扶植学科。
  2002年10月16日 彭淑牖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02年12月 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我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成绩良好。
  2002年12月 郑树教授主持的“人群大肠癌癌前病变阻断及筛查方法优化的综合研究”项目获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提名。
  2002年12月 袁瑛教授主持的“HNPCC家系各可疑HNPCC家系的分子事件研究及可疑HNPCC家系诊断标准”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12月黄河教授主持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余海教授、曹雪涛教授指导的2002届博士毕业生王青青的博士学位论文《单抗导向的超抗原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机理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2月 开始试行基础医学整合教学改革。
  2003年2月 黄河教授主持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3月21日 医学院举行“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建设论证会。
   2003年5月30日 李兰娟教授主持的“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5月 长江学者于晓方教授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Induction of APOBEC3G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 by an HIV-1 Vif-Cul5- SCF Complex”论文。
  2003年7月 郑树森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2003年9月在临床医学七年制99级学生中开始试行本博连读计划
  2003年9月 吴南屏教授等的“艾滋病毒重叠肝炎病毒感染综合防治研究”项目获浙江省教育厅奖一等奖。
  2003年10月 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12月 姚克教授主持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11月11日 学校决定陈宜张教授不再担任医学院院长职务,同时任命巴德年教授为医学院院长。
  2003年12月 经统计附属第一医院发表SCI论文58篇,跻身全国医院20强,排名第5位。

2003年姜乾金教授被评为浙江省教学名师。

2003年黄荷凤教授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停止护理本科招生,改为招收护理学研究生。

    2004年5月,香港实业家、丽新集团创办人林百欣先生捐资设立“林百欣脑神经功能实验室”,被聘为浙江大学荣誉教授。
  2004年6月 浙江大学医学类双博士学位(ZDM)教育项目启动,首批招生8名。

2004年10月 医学院成功地组织申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
  2004年11月 曹雪涛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名义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论文。
  2004年12月23日彭淑牖教授主持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年12月 黄荷凤教授主持的“辅助生育技术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12月 张琪凤教授主持的“萤石矿工尘肺预防控制与消除的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试行基础医学整合教学改革工作。

2004年吴息凤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5年陈季强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5年5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城战院区正式开诊。
  2005年7月8日 学校任命罗建红为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智为医学院党委书记。
  2005年8月4日 紫金港校区医药组团项目主体建筑开工,11月22日起陆续结顶,2006年6月30日通过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的竣工验收。
  医学组团是集教学、科研、办公、资讯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群组,总面积为117940平方米分六个单体,包括医学院的综合楼、教学中心、研究中心、药学院、专业图书馆、实验动物中心。
  2005年9月 《生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9月 临床医学八年制首次招生。
  2005年9月 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外科学(普外)、内科学、肿瘤学、儿科学被批准为浙江省第五批重点学科。免疫学、口腔临床医学、妇产科学2005年批准为浙江省第五批重点学科。
  2005年10月 郑树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10月 郑树教授主持的“我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5年11月在杭州之江度假村召开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工作会议·临床教学专题,专题讨论即将开始的临床见习教学改革。

  2005年12月谢幸教授主持的“上皮性卵巢癌腹腔局部免疫缺陷机制的研究”项目获国家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一等奖。
  2005年12月 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2005年12月 蔡秀军教授被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
  2005年12月 申报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2005年12月 郑树森院士主持的“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应用与推广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5年12月 郑树森院士主持的“供体过继免疫治疗在肝脏移植中应用研究”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2005年12月 来茂德教授主持的“分子病理研究平台的构建和结直肠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筛选”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5年12月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5年浙江大学医学门类发表SCI收录论文330篇,仅次于北京大学(398篇),列国内高校医学类第二位。
  2005年12月9日 学校宣布医学院换届后行政副职人员:徐 亮 赵金秀为副书记。郑树森(兼)、张苏展(兼)、黄荷凤、何 超(兼)、许正平、黄 河为副院长。

2005年,郑树教授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2006年1月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2006年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施行了一起内镜下的胃癌剥离术,在我省创下了一项新纪录。通过检索该手术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6年2月临床医学七年制2002级开始试行临床见习教学改革--“见习医生制”(Clerkship)

2006年3 月赴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临床教学,并合作进行“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学发展补助金研究项目:虚拟真实医学教育及学习资料库建设”。

2006年3月,赵金秀副书记代表学院与中国人保寿险有限公司、日本住友生命保险公司签约设立“人保寿险医学助学金(人保寿险-住友生命捐助)”,每年提供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助学金一百六十八万(1,680,000)日元,用于资助医学院成绩优异的60名贫困学生,期限三年。

2006年5月22日,浙江大学聘请李摩西校友为浙江大学顾问教授,医学院聘请李摩西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顾问。

2006年12月18日,校友陈宜张院士一次性捐赠30万元,扩大了原“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的年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2009年1月12日,陈宜张院士再次捐赠20万元,扩充“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2009年10月9日,陈宜张院士又一次捐赠50万元充实“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2006年3月27日,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西澳大学医学院教授Barry Marshall 来访,举行公众演讲;并接受浙江大学医学院聘任,授予名誉教授。

2006年7月26日,启动了医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新院区的工作,10月30日整体搬迁基本结束。

2006年7月实施医学大类招生,医学院学生招生分医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类。

2006年8月,罗建红常务副院长代表与美国希望城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在肿瘤诊治与科研领域的合作。
  2006年9月首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5年半。
  2006年9月《传染病》、《医学心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6年9月申报浙江省传染病学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2006年9月27日,罗建红常务副院长代表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医学院代表Luigi Murri签订两院系间合作草案。
  2006年10月申报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2006年11月2日,举行医学院新院区启用仪式,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医学院院(校)长会议和首届全省骨干医院院长恳谈会。

2006年11月1日,学院季刊《聚焦浙医》创刊,旨在从学术角度宣传医学院从而提高学院骨干教师和医生的知名度,每期寄送两院相关领域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卫生部等国家部委领导、省厅局级处室以及学校、学院、医院的领导、部分教授和校友。
  2006年12月1日,李兰娟教授主持的“生物人工肝用细胞源与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12月蔡秀军教授主持的“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脾外科的应用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医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成为了亚洲软骨修复学会和中国组织工程学会的委员单位。

2006年夏强教授被评为浙江省教学名师。

2007年1月6日7:17时,湖滨校区三号教学楼被爆破拆毁。

2007年5月11-12日,在浙江宾馆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CMB) 共同举办“西湖论坛——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与医疗保障体系” 研讨会。
  2007年1月申报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2007年3月23日,巴德年院长代表与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续签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学术交流与协作的合作关系。
200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院史陈列室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5月,由医学院广大校友发起设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杏林学长奖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开放式基金,是年筹得基金款项112万元。

2007年6月14日,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副校长朱军代表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副校长Kathryn A. Atchinson、J.Nicholas Entrikin签订合作交流框架性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院罗建红常务院长代表与UCLA David Geffen医学院签订教师培训和学生交流协定,计划用一年时间选送20名基础、临床教师去UCLA进修学习。

2007年6月26日-30日,常务副院长罗建红教授率团访问德国基尔大学并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当地报纸《Landeshauptstadt Kiel》对此做了专门报道。
  2007年9月来自毛里求斯等21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105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改为6年。

2007年9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方案修订。

2007年7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纳入生物大类招生。

2007年9月全面实施基础医学整合教学。

2007年《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10月10日,杨卫校长在访美期间,代表医学院与美国布朗大学签订医学生交流协议。

2007年11月20—21日,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优异的成绩。教育部评估专家认为基础医学的“课程整合教学”和”临床医学的“见习医生制”二大教学改革已走在国内医学院校的前列。

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7年《外科学》、《生理科学实验》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7年申报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2007年申报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

在2007年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内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普外)、肿瘤学、儿科学等四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妇产科学、眼科学等三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李兰娟教授主持完成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姚克教授主持完成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姚克教授主持完成的“低强度微波辐射致晶状体损伤及其发生机理的研究” 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7年厉有名教授主持完成的“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7年郑树森教授主持完成的“活体肝移植创新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7年陈智教授主持完成的“重要传染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7年彭淑牖教授主持完成的“肝尾状叶切除术手术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项目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7年蔡秀军教授获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2007年郑树森教授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项目资助。

2007年陈忠教授“癫痫的发病机制与神经药理学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2007年项春生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肠道微生态与感染的基础研究”项目。

2007年罗建红教授主持的“MNDA受体亚型装配、膜运输及功能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2007年郑树森教授主持的“肝移植术后免疫调节网络在乙肝病毒免疫逃逸中的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200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到位科研经费达1.2299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07年度我校医学学科被SCI收录论文共479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被MEDLINE收录的论文 1506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附属第一医院被SCI收录论文174篇,排名全国医疗机构第三;附属第二医院被SCI收录论文 114篇,排名全国医疗机构第五。

2007年10月31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副校长、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执行长Bradford C. Berk博士率团访问了医学院,并代表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与医学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General Memorandum of Agreement)。标志着双方正式开展领导互访、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友好文化学术交流的开端。

2007年11月30日,杨卫校长续聘巴德年院士为医学院院长,聘任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教授为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2007年朱善宽教授、项春生教授和黄荷凤教授被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2008年夏强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8年1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杭州市合作共建的杭州市滨江医院破土动工。

2008年10月,与西澳大学临床医学、牙科和医学部(Faculty of Medicine, Dentistry and Health Sciences)签订学生交流协议,双方约定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授予两校的双学位。

2008年11月7日,由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承办的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2008年年会在杭州玉皇山庄召开。

2008年11月25日,日本品川全激光诊疗门诊医院绵引一院长一行来访,举行了《浙江大学医学院  绵引一LASIK奖学金设立协议书》签订和颁发奖学金仪式。

2008年沈华浩教授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郑铭豪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讲座教授,姚克教授被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范伟民教授被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2008年《外科学教学团队》评为国家教学团队。

2008年《病理学》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曹雪涛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史丽云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新型免疫抑制受体DIgR2的功能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申报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

2008年申报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

2008年获批建设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2个:器官移植重点学科群(郑树森);代谢病诊治研究学科群(王建安)。

2008年郑树森教授主持完成的“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郑树教授主持完成的“恶性肿瘤的血清蛋白质质谱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其应用”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陈江华教授主持完成的“数字化肾脏移植受者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生物芯片的制备”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王建安教授主持完成的“干细胞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郑树森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2008年方向明教授申报的“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与防治”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8年沈华浩教授申报的“呼吸系统疾病(哮喘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8年项春生教授在《NATURE  IMMUNOLOGY》(IF:26.218)发表研究论文。

2008年胡汛教授和陈忠教授获“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2009年1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参与合作建设的杭州市下沙医院签约仪式在杭州市第六医院隆重举行。

2009年2月8-10日,在浙江宾馆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CMB) 共同举办“西湖论坛--健康中国2020”研讨会。

2009年3月1日,国内十所知名医学院校和十家权威医学社团共同发起的卫生工作控烟行动于北京正式启动,张苏展副院长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参加启动会,并签署了倡议书。

2009年3月17日,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筹)。陈亚岗任第一任院长。

2009年3月24日,成立中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筹)直属支部,张新跃同志任第一任书记。

2009年4月23-24日,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中澳日第二届健康医学与生物工程合作论坛”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隆重召开。

2009年5月 成为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SMD)授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