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巴德年班医学生的科研之路

2020.03.05 · 医学院

20202, 我校2015级巴德年医学班(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唐林松为共同第一作者撰写的综述文章《Synthetic lethality: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被Cancer Letters杂志(影响因子6.508)接收。

肝细胞癌是最主要的原发性肝癌,也是造成肝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元凶。我国作为肝癌大国,每年的肝细胞癌患者占全球所有肝细胞癌患者的一半以上。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是所有实体瘤中最低的。近几年, 合成致死引起了肿瘤生物学家的注意,是由于他们发现基因间的功能性关系信息并且在遗传筛选中较易获得。合成致死被用于确定基因间功能相互作用的遗传研究已达数十年,近些年被用于开发新的基因型选择抗癌剂,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合成致死的发展和应用、用于鉴定合成致死的方法,以及肝细胞癌中已知和假定的合成致死相互作用。另外,作者也展望了将合成致死相互作用转化为肝细胞癌临床治疗的机遇和挑战。医学院陈荣高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徐骁教授为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杰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

另外,同课题组的15级八年制学生周军彬和张镇胜也都完成综述,正处于投稿阶段,而周军彬同学早在20196月就在《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杂志(影响因子3.911)上发表了题为《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onors》的文章。

八年制的同学们为何在进入后四年伊始就可以取得优异的科研成绩?这与临床医学八年制采用的 “4+4”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八年制前四年的非医本科专业学习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学科基础,可以在学生后四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中激发更多科研灵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作为后四年刚起步的“临床医学新生”,唐林松表示,自己阶段性成果的获得除了前四年的知识积累外,八年制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头脑风暴的过程也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和研究思路的迸发,而自己也从中深刻体悟到“厚积薄发”的道理,这篇文章是在导师高标准的严要求下自己经历了一年的文献阅读后完成的。正如八年制同学的成长之路,前四年稳扎稳打的跨学科基础也正是今后临床学习和工作中一鸣惊人的沉淀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