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一定对“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等名词不陌生。人们俗称的“血管硬化”,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是植入支架。但同时,支架植入可能出现血管内膜异常增生,进而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由此引发的再发心血管事件严重困扰着心内科医生。因此,明确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找寻对抗血管内膜异常增生的治疗靶点,进而改良现有的以支架为主的冠脉介入疗法,是心血管研究领域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
2017年1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张力教授团队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William Harvey心脏中心肖庆忠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心血管权威医学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影响因子19.309)上发表名为《miRNA-22 is a Novel Mediator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Neointima Formation》的文章。
这篇文章着眼于血管损伤后内膜异常增生的形成机制,系统阐述了一个全新发现的靶点,非编码小RNA——miR-22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为解决上述心血管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最具创新之处的是,miR-22作为血管异常重构性疾病治疗靶点,能够通过调控MECP-2和EVI-1减轻血管损伤后的病理性内膜增生,从而改善血管病理性重构,减轻血管狭窄。更为有趣的是,EVI-1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的特异性下游靶点,而此次研究发现,miR-22与三氧化二砷具有类似的下游通路。
更为有意义的是,张力教授团队的发现意味着,miR-22可能有潜力作为新的药物涂层,为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此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氧化二砷药物涂层支架显示出与国外同类支架相似的安全性,并能明显降低支架植入病人的全因死亡率,同时还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张力团队此次研究中关注的miR-22/EVI-1调控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类三氧化二砷药物涂层支架的抗再狭窄原理,助力国人在自主创新之路上继续向前迈进。
目前,张力教授团队正在进行后续研究,一方面利用miR-22或EVI-1蛋白拮抗剂作为药物涂层研发新的支架,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另一方面,利用目前的药物球囊技术,将该类药物作为涂层分子,以期研发出不必永久性植入支架的介入治疗新方法。若能成功,可为冠心病、脑卒中及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等患者带来福音。
据悉,此次发表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张力团队博士生杨峰,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一院心内科陈齐山医生。张力教授和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William Harvey心脏中心肖庆忠教授为通讯作者。浙大一院为第一通讯作者和第一完成单位。项目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张力教授简介
现任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的张力教授十年来致力于干细胞及血管细胞生物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及干预等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ATVB等心血管领域国际学术期刊上,共计4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血管重大研究计划在内的10余项课题,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