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120周年校庆,浙江大学医学院邀请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伦敦大学John O’Keefe教授做客海外名师大讲堂和医学院名师名医大讲堂,为浙大师生带来题为《The Hippocampus as a Cognitive Map:History and an Update》的精彩讲座。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出席讲座致欢迎词,并为John O’Keefe教授颁发海外名师大讲堂致谢证书和水晶纪念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周闻出席讲座并为John O’Keefe教授颁发致医学院名师名医大讲堂鸣谢牌。会议由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明教授主持。
“为什么研究海马呢?”John O’Keefe教授从海马的历史讲起,介绍了Brenda Milner教授发现的涉及记忆的最著名的人类神经科学研究病例H.M.病例。H.M.起初患有癫痫,切除其海马后,癫痫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但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由此提示海马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关键部分,有必要针对海马体各个子区域的功能进行探索。
“海马的空间定位地图是怎么样的?”John O’Keefe教授团队对自由运动小鼠的研究发现,小鼠的海马神经元构成了一张空间地图,它对空间定位很重要。当小鼠在特定环境中时,小数量的刺激足以使它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海马的空间定位地图”中地点的相互联系是由包含距离和方向的矢量连接而成。
“海马在空间定位中的作用怎么来研究呢?”John O’Keefe教授详细阐述了两种非常有意义的动物行为学实验“水迷宫实验”和“蜂巢迷宫”,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深入研究“海马神经元与空间定位的相关性”。通过研究不同细胞的功能,发现海马中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等在定位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海马空间地图有什么特点?”John O’Keefe教授分析了和人类实际生活相关的海马研究,比如出租车司机后海马比普通人的大、并且随着经验丰富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人类的定位系统和啮齿类动物相似。超过60%阿兹海默症患者会表现地形定向障碍的症状,而这个症状正是阿兹海默症的早期病理学表现。
John O’Keefe教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研究故事和浙大师生们分享了海马作为大脑中的“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历史和发展。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教授也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并称同学们的问题非常有价值。
此外,John O’Keefe教授还参加了医学院举办的与诺奖学者面对面——交流座谈会,座谈会由赵经纬教授主持。座谈会上John O’Keefe教授针对大家提出的科技的发展对现在科学的影响、哲学与大脑认知的关系、如何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做出选择作为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或者未来的医生应该有什么品质等问题与同学进行了探讨,在学习、科研和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给了同学们很多启迪和思考,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成就最好的自我。
John O’Keefe 教授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主任杨巍教授、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张兴教授等陪同下参观了刚刚启动的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张兴教授向John O’Keefe 教授一行介绍了中心冷冻电镜、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双光子显微镜等及其应用,展示了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得出的病毒结构动图和Tomography技术重构的细胞三维结构分解图。John O’Keefe 教授对中心冷冻电镜及相关技术非常感兴趣,也对其发展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期待在后期工作中也能利用冷冻电镜相关技术解决神经生物学中的难题,促进冷冻电镜和神经生物学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