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1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医学院共有5个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一)慢性气道疾病分子机制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华浩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慢性气道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首次发现哮喘气道上皮细胞SHP2表达增加,而SHP2通过调节气道上皮细胞损伤与TGF-b的产生而有效调控哮喘气道重构。证实生命早期多次小剂量接种卡介苗(BCG)能预防哮喘气道重构并从免疫学机制阐明了BCG诱导产生的Th1型细胞在抑制哮喘的作用与机制。首次发现吸烟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自噬的发生,并进一步阐明细胞自噬介导吸烟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和慢阻肺的发生发展机制。 | ![]() |
(二)七氯烷后处理对正常和病理性心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本项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严敏教授牵头,研究组从2004年开始研究七氟烷的心肌保护机制,从多个角度验证了七氟烷后处理的心肌保护,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提出七氟烷的心肌保护作用和“MG53-PTEN-RISK”的分子机制,为围术期心肌保护提供新靶点。创建七氟烷挥发罐与心脏体外循环设备连接安装标准,弥补了体外循环间的监测空白,实现了真正的全时程监测。建立心脏手术七氟烷精准靶控输注的流程,开发新型实时七氟烷监测系统。 | ![]() |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子靶标及新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本项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金洁教授牵头,研究组围绕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子靶标及新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建立了以基因突变模式为基础的AML危险分层系统,提出不同基因表达水平高低可作为AML的预后分层指标,并可作为AML的精准治疗的新靶点。比较发现自主设计的HAA化疗方案完全缓解率(CR)与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国际标准方案-DA方案。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Lancet oncology上,该文章被列为2013年国内肿瘤领域十大最强音。采用药物化学方法确定了高三尖杉酯碱作用白血病细胞的直接靶蛋白为NMHC-IIA,揭示了高三尖杉酯碱治疗AML的新机制。
(四)腰椎退变性疾患微创化治疗的技术和应用
本项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范顺武教授带领的团队围绕腰椎后路术后脊旁肌损伤源性腰背痛,进行系列研究,取得了以下技术创新成果:国际上首先发明了腰椎后路小切口入路技术。国内首先研发了腰椎前路小切口技术,并作为骨科教程在国内权威骨科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发表。国内首先报道腰椎后路肌间隙入路技术。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术式,该三个技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软组织损伤小、恢复快,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 | ![]() |
(五)出生缺陷干预资源创新整合研究及推广应用
在出生缺陷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舒强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出生缺陷干预资源创新整合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中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率先研发出生缺陷三级干预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率先发布《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率先研发先心病等高发出生缺陷"互联网+"防治技术,创建新生儿复杂先心“一体化救治”模式,提高了先心病诊治率及生存率,与国际接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