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浙江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报到就位

2016.03.25 · 医学院

  由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王宽诚先生创立的“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秉承崇教助学,为国储才的精神,为促进浙江大学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特别设立了“浙江大学王宽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延揽医学界青年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以带动医学院整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自2014年7月正式面向海内外发布《浙江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青年学者招聘启事》以来,历经前期组织筹备、宣传发动、简历筛选、组织面试评审等环节,最终马欢、孟卓贤、徐贞仲3位海外高级人才入选为首批“浙江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获得者。截至2016年3月24日,这3位研究员均已报到就位。
  王宽诚讲席教授、青年学者的招聘工作是医学院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其中王宽诚讲席教授主要面向医学学科带头人,医学科研机构重要骨干及医学创新领域专家,王宽诚青年学者主要面向医学领域中具有创新性、战略性思维的高级人才。
  近年来,学院积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并通过推进实验室空间、科研助手、优质生源及公共平台配套资源建设,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学院文化和学术氛围,确保人才引进后能够安居乐业。热忱欢迎广大才之士加盟医学院,以实现王宽诚先生爱国惜才的心愿,发扬“宽以济世、诚以育人”的宽诚精神,共同推进医学学科发展。
附:马欢、孟卓贤、徐贞仲简介                     
 马欢
研究方向:
兴奋性基因转录的分子调控机制,钙离子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可塑性。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09年通过美国国家卫生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计划获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进行访问交流,2009-2015年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作为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进行研究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已取得主要成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钙调蛋白激酶伽马亚型作为运输蛋白调控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基因转录,对大脑学习记忆功能至关重要。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Neur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发表研究论文两篇,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成果已被大段写入美国最新版神经科学教科书。目前担任美国神经科学会、普通生理学会、日本生理学会、日本神经科学会的会员,并作为特邀审稿人多次为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杂志审稿。
 孟卓贤
研究方向:
(1)表观遗传学(染色质重塑)对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2)骨骼肌能量代谢稳态在骨骼肌发育、损伤修复和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3)胰岛beta细胞的代谢调控和损伤机制研究。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09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5年先后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和研究员。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已取得主要成果:
揭示了2型糖尿病慢性炎症和糖脂毒性损伤胰岛beta细胞的新的信号通路机制;发现了一条调控骨骼肌白肌能量代谢的重要信号通路,而激活该信号通路能增强白肌的代谢功能,进而预防高脂饮食或遗传因素引起的肥胖和糖尿病。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Circulation、Cell Reports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担任美国糖尿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生理学会的会员,以及Diabetologia、Endocrin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的特约申稿人。在美国工作期间先后获美国心脏病学会博士后奖学金和科学家发展奖(AHA Scientist Development Award)。 
徐贞仲
研究方向:
急慢性疼痛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探索新的镇痛方法。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7-2012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任博士后和讲师,2012-2015先后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高级研究助理和助理教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已取得主要成果:
 (1)发现脂质小分子Resolvins, Neuroprotectins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2)发现miRNA和Toll样受体7(TLR7)在介导疼痛感觉中的独特作用及其机制;(3)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MMP-2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关键作用。已经发表高质量原创学术论文26篇,包括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Cell, Neuron,Annals of Neurology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应邀参与撰写综述论文4篇,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Trends in Neurosciences,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学术论文已被引用超过1000余次;还担任10多种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在美工作期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颁发的“哈佛华人生命科学年度杰出研究奖”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的“探索与发展研究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