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成像技术平台的“正置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 机组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同时,经过不断摸索,终于取得了技术突破——在浙江省内首次实现活体动物在体成像观察。
正置双光子显微镜具有高信噪比、高穿透性、低漂白性等特性,更适合检测组织中深层结构或者活体内部结构。目前,双光子显微镜活体成像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此技术发表高水平科研文章。
成像技术平台于2011年购入Olympus正置双光子显微镜,此显微镜配备了MaiTai飞秒激光器(700-1000nm连续可调)和国际上先进的双光子专用高数值孔径(NA 1.05)的物镜(25x水镜),可对双光子波段进行消复色差,工作距离达到2mm,能实现深层探测。该机组成员经过一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能实现对活体动物的脑内血流、钙信号、果蝇神经系统、小鼠脊髓等进行探测,探测深度达500μm以上,经过BABB透明化的样本能达到1.5mm以上。同时,利用成像平台配备的图像工作站,还能实现数据分析、三维至多维立体重构等任务。
日前,正置双光子显微镜机组帮助浙大光电系钱骏副教授完成了在活体小鼠的耳朵内测定纳米粒标记的血流、大脑皮层内观察纳米粒的立体分布等测试任务,并拍摄了高质量的照片,真正实现了活体动物的在体观察。钱骏副教授利用该机组的测试结果
成功的在IF 13.4的著名杂志《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题为《Observation of Multiphoton-Induced Fluorescence from Graphene Oxide Nanoparticles and Applications in In Vivo Functional Bioimaging》的论文。
正置双光子显微镜机组的活体动物在体成像实验技术的建立,标志着医学部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成像技术平台的测试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肿瘤学、诊断学、免疫学、神经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开创了一项新的技术手段,为医学部乃至全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浙江大学医学部
2012年10月31日